王晓刚 陶玉祥 科技日报记者 盛利
似鱼翔浅底、如鹰击长空,能抟风九万、可击水三千——7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山东青岛成功实现海上首飞。作为构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拼图,“鲲龙”海上首飞的成功,距离其投身一线实用又近了一步。
在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长期支持下,国内航空制造和航电龙头企业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产学研单位,突破机头模块化交付、机载无线电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AG600机头和通信导航系统,为“鲲龙”成功“出海”和水陆两栖飞机的大型化、系列化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这次能在‘鲲龙’项目中做出贡献,充分证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科研方向的正确性。”电子科技大学新概念飞行器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取电子之“长”补航空之“短” 科研与育人并进
几年前,电子科技大学新概念飞行器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团队参与到“鲲龙”的机头研制、航电国产化等项目中,用电子信息为“鲲龙”添智赋能。
“团队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机头的模块化划分、装配工艺、装配过程仿真、适航技术、一体化航电体系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李波说,团队的长处是电子信息,短处是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具体需求和技术了解不够深入,但是在参与“鲲龙”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快速学习,准确把握航空航天行业的具体需求,很快实现默契合作。“这对团队今后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很有帮助。”他说。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团队老师们充分参与,研究生和本科生也深度参与进来。“通过做‘真科研’和基于真实工程的新工科培养,同学们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和能力成长,从而使团队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多重收获。”团队成员刘民岷教授说,通过校企合作、科研育人,这些优秀学子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内航空制造和航电领域顶级企业和单位的人才需求。
满足战略需求 打造我国应急体系“空中利器”
“鲲龙”AG600与运-20、C919并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一款水陆两栖飞机。
“‘鲲龙’的海上首飞,对填补我国大型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是在水上救援和森林灭火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应急体系‘空中利器’。”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李辉说,同时,它还可通过系列化发展和改进改型,满足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任务需要以及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的需要。
“作为全球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的‘诞生’不仅是我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必然,更是国家战略需求的体现。”李辉表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做真科研、做真贡献,是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一直坚守的战略选择。此前,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一款喷气支线飞机ARJ21在全球海拔最高民用机场——稻城亚丁机场完成最大起降高度扩展试验试飞,其中也有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贡献。
李辉表示,下一步,团队将抓住机遇,聚焦“十四五”期间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包括CR929飞机在内的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